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從有到無」,「智慧」的改變 (2012/09/03)


近幾年,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型裝置的相關發展也進步飛速。以大家最熟悉的電話為例,從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馬丁‧庫珀(Martin Lawrence Cooper)於1973年研製出全世界第一支的行動電話,1985年真正可以移動的「肩背電話」誕生,到後來的「黑金剛」、2G手機,一直到現在大出鋒頭的智慧型手機。電話,已從單純具備收發話功能,發展為能收發簡訊、照相,到現在為能提供各項應用、行動秘書、「客製化」服務…等,
儼然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每天的「必需品」;使用者甚至可能每天「看」手機的時間比「接聽」手機的還多。


再加上,受全球總體經濟不穩定因素影響,主要ICT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狀況不如預期般樂觀;而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的行動裝置銷量卻持續逆勢成長。智慧型裝置相關應用的「戰場」也早已延伸至更廣的領域,從在通訊、遊戲、閱讀…等,日常生活上改變使用者的習慣,甚至於商場上行銷、販售的模式...等;並且一路從手機、平板電腦,延燒到電視…等。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間接,時時刻刻都受到「智慧」增長的影響。

本章與大家列舉分享幾項應用,各位也可回想自己是否也已黏上它們了呢?!
  • 遊戲:擺脫傳統遊戲機硬體的束縛;無需購買特定的遊戲機,應用軟體商城就具備多種各式各類的遊戲,可透過智慧型裝置安裝遊戲軟體。輕度玩家也更容易接觸與上手。
  • 購物Shopping:除了可在實體商店中、透過電視/網路購物,更可透過QR Code選購商品。可以在下班/下課等待捷運的同時選購商品,說不定到家時,商品也同時抵達。購物更方便、更隨時隨地、更省時間。( 圖片來源:www.treehugger.com / blog.yprintit.com)
  
  • 通話 & 訊息傳遞: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用戶,目前皆已大多轉向依賴通訊軟體(而且還常常是免費的)通話、傳訊息等,大大省了荷包又可增加許多趣味性。但另一方面,這也威脅到電信運營商的營運,紛紛趕緊轉向思考其他營利模式。
  • 行事曆:從本來需每天自行書寫的紙本形式,進化為電子式行動智慧秘書。不僅無需再隨身攜帶厚重紙本,還可設定鬧鈴提醒,有的甚至支援語音輸入,連打字的力氣都省了。(圖片來源:gigglingtruckerswife.blogspot.tw)
  • 書籍/閱讀習慣:擺脫厚重的紙本書籍,直接透過行動裝置閱讀,輕巧又方便。同樣具備書籤功能,提醒讀者上一次閱讀到的部分。如果硬體方面能做到普及的話,年輕學子們甚至可以「輕鬆」上學去。(據說市面上也已出現某些書籍的電子書版本銷量超越傳統紙本銷量的現象了…。) (圖片來源:today.msnbc.msn.com / www.ipad-review.co.uk)

當然,以上這些都只是列舉,目前市面上被使用者所使用的服務及應用不勝枚舉。就連「手錶」,這個原本主要為報時的工具,在逐見被手機取代而失寵後,也被新科技應用攻陷而大變身,可與智慧型手機同步,除顯示時間外,亦能處理部份的應用/服務。
(Sony Smartwatch,圖片來源:NY Times)

綜觀這些改變,固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非常多便利;但,很多事情皆為一體兩面,或許,它也為我們帶來了些「負面」的影響?!例如:「低頭族」的出現,我們是否過度地關心我們「手上的世界」,反而忽略了身邊週遭「實際」的環境、人、事、物?即使在餐廳吃飯聚會,卻各自安靜低頭看手機或FB一下,浪費了聚會的大好時光;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專注低頭玩手機或Game一下,忽略了周遭比自己更需要座位的人士;過馬路時,還不忘「打卡」昭告天下自己身處何方,危害安全。其實,除了這些「無形」的影響,低頭低久或低得不當也可能提高近視加深、提早老花、或產生骨刺...等的機率,造成對身體的傷害。

種種這些因「智慧」上的進步而產生的改變都值得我們省思。

[文章撰寫:Eva]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