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智慧」的微妙關係 -「網路」、「數位」V.S. 音樂產業 (2012/10/15)

多年前開始,音樂產業因為網路興起、數位革命…等原因而受到重大影響。



就以台灣為例,1990年代,專輯暢銷排行榜前十名的唱片皆具備超過百萬張的銷售水準;到了2000年代,第一名至第五名的暢銷唱片跌至只剩銷售約40萬張;來到了2010年代,情況更糟,只要能賣出15萬張,即可稱為「銷售天王/后」。
音樂產業陸續受到實體盜版、網路科技、與數位衝擊…等因素影響,台灣唱片銷售金額也從1997年的127億跌至2011年的16億,只剩13%。唱片行更從過去的全台600多家,到如今只剩60幾家。(資料參考自中天調查報告「搶救金曲帝國」系列報導)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去,「網路」、「數位」對於音樂產業造成重大衝擊;如今,在消費者生活越來越數位化的時代,「網路」、「數位」卻也在音樂產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目前許多企業或政府機關發行或計畫發行官方App應用程式,亦或是為了某特定活動發表相關App應用程式,期望拉進企業/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刺激民眾與該單位之間的互動、提升企業/政府知名度、增加民眾參與活動的慾望…等。
(圖片來源:<左>台北好行App<右>新光三越南西週年慶App)
           
現今,許多唱片公司也開始為旗下藝人發行App應用程式,以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刺激更多互動,並增加粉絲對於旗下藝人的關注與喜愛程度…等。該些App應用程式,有些是付費,而有些則是免費的。當中,除了提供有專輯音樂,還常會有專屬影片、MV、最新官方訊息、行程、照片、留言板、社群…等多項功能,有的則亦附有相關遊戲以增加趣味性,讓粉絲能時時刻刻欣賞心儀偶像的作品、掌握藝人動向...等,持續維持對該藝人的喜愛。
(圖片來源:<左>田馥甄 App <中> 王力宏Leehom官方App <右> NOK!MAYDAY App)

其實,除了藝人的個人App應用程式,許多專輯唱片也已發行數位版本以增加銷售量;對消費者來說,常常又也可以較實體專輯便宜的價格取得,雙方皆因而獲益。就於日前,根據尼爾森公布的調查,美國今年的數位音樂銷售再度創新高,較去年成長15%,目前已經累計銷售10億首數位歌曲,今年更可望打破去年的13億首數位歌曲紀錄。(資料參考自數位時代
(圖片來源:<左> Ella陳嘉樺「我就是...」數位專輯 <右> 林宥嘉「大小說家」數位專輯)


再者,因收看、訊息接收…等習慣的逐漸改變,電視未必是每個人每天接觸最多的媒體平台。以往許多唱片公司在電視頻道投入大筆預算播放廣告、MV等的模式,目前亦有許多轉向網路,改透過如Youtube、新浪微博等平台進行大規模宣傳、現場直播活動、互動、訪問、MV首播…等。
(圖片來源:<上> S.H.E. 11週年慶生派對線上直播 Youtube廣告Banner <下> 任賢齊演唱會 Youtube廣告Banner)

在這一波波科技的快速進步下,各方皆希望與科技有更多的連結,並利用其中優勢而受益。而當然,連帶的相關宣傳、行銷推廣、發行、或販售…等方式皆會與傳統有所不同。

(以上圖片版權均為原始出處所有)
[文章撰寫:Eva]

0 意見:

張貼留言